第85章 晋江独家(2 / 2)

刘景良也意识到了,女儿的确不适合学医。好在大一大二都是基础学科,跟卫生专业相差不大,现在改还来得及。

“咏华,转了专业之后,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,那些社团工作稍微往后放一放……”

“爹爹,您放心好了!”

刘景良托人跟学院打了个招呼,学院那边说只要考试通过了,卫生管理专业就愿意接收。

开学前,刘咏华向系里提交了一份申请。

考试通过后,就转到了卫生管理系。

对于刘咏华来说,这是一个新的开始。

她把过去的一切都抛在了脑后,头又昂了起来。

当初,如果不是江晓月学了临床,她也不会一门心思地报考那个专业吧?

她争强好胜,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,那就是学临床至少五年,等到毕业时正赶上运动,十有八九要下乡吧?她不想下乡,就得转专业。卫生管理专业学制四年,正好提前一年毕业,跟运动错开了。

刘咏华钻了个空子。

她觉得当医生不如当领导,那才是权力的体现。虽说,医疗系统跟其他行业不一样,凭的是专业技能,可运动来了,光有技术是行不通的,还要有政治头脑和思想觉悟,更要有战略眼光。

刘咏华及时止损,做了打算。

她不过二十岁,将来大有作为,不能白白浪费了。至于钟建军要慢慢来,只要他回来总有见面的时候。

这个暑期,就这么过去了。

到了九月,江晓月报名参加了医疗队。

她想表现得好一点,积极一点,不再当那个“落后分子”。虽然有点投机成分,可真下到了基层,却受到了很大触动。

这是江晓月第一次出城。

城里城外差别很大,到了地方上,医疗条件的确不好。可即便如此,只要是兵团辖下的,每个营部都设了卫生院,每个连队都有卫生所,不管是战士还是职工,看病都很方便,医药费是全免的,有了大病就送到总场医院,甚至兵团医院。

关心爱护是显而易见的,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吧。

要说,基层条件很艰苦,有的地方方圆百公里内都看不到人烟。医疗队一来,就像过节一样,大人孩子围着汽车,稀罕得不得了。

江晓月跟着医疗队跑了七八个地方,回来时瘦了一圈。

这一趟下来,她明白了“支边”的含义,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扎根边疆,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乡?

在物质匮乏、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,精神世界超越了物质享受,理想信念发扬光大。有目标有追求,有信心有雄心,这就是身处这个年代活得特别充实、特别自豪的原因吧?

江晓月成为其中的一份子,感受着时代的脉搏。

她有点矛盾,通过考研去逃避,是不是一个逃兵?她不想做逃兵,她想成为一名战士。可成为战士,就意味着要做出牺牲。

这值得吗?她觉得很值得。

江晓月的内心起了波动,对这块土地的感情又深了几分。她心怀依恋,可想着远方的亲人和故土,又很矛盾。

她给家里写了信,诉说着这种矛盾。

夏春望的回信,打消了江晓月的顾虑。

“娇娇,考研和为国家做贡献不矛盾啊,只有学好了文化知识,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……”

江晓月卸下了包袱,就去单位里开介绍信。

单位里也很支持,不像她想象的那样会卡着不放。

人事科的徐同志说“小江同志,咱们医院每年都有报名的,可考上的却寥寥无几,你要好好复习,给咱们单位争个光!”

廖政委也鼓励道“江晓月同志,你还年轻,要好好努力呀!”

“廖政委,徐科长,感谢组织上对我的信任!”

江晓月信心百倍。

这一刻,她忘了私心杂念,充满了豪情壮志。

后来,她听说报名的事也有同志提了意见,说有个别同志刚来没几天就想着考研,就这么不安心啊?可廖政委说“我们要相信同志,有的同志爱学习,就要全力支持!”

江晓月明白,以廖政委的阅历还看不透她的心思吗?

可廖政委并未阻止,而是支持她。

这就是组织上对年轻人的信任和关爱,并不因为“支边”而影响到了个人前程。

考试时间定在了十二月中旬,考点就设在乌市。

这么一来,江晓月就更忙了。

外公寄来了复习资料,江晓月加紧复习着。到了十二月,她顺利地参加了考试,全国统一试卷,对她来说没什么难度。

江晓月报考了申城医学院,也就是她的母校。

本来,她想报考第二军医大学,可看到要求是军籍人员,只好放弃了。她不想再等下去,变数太多,还是早考早安生。

按照政策,即便考回去了,档案还留在医院,也就是说她还是兵团的人。这个问题先搁在那里,等研究生毕业了再说吧。

(晋江独家,谢绝转载)

作者有话要说  捉虫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