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六十七章 商议定计(1 / 2)

明贼 五味酒 2792 字 19天前

李信为孙鉁的到来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,极大的鼓舞了城中三卫军的士气。实际上,此时此刻锦州城中的很多人都有些迷茫,认为苦守锦州早晚会弹尽粮绝,而清军如果大举回师,整支三卫军势必将陷入绝地。

即便清军短时间内不会回师,以大将军所宣称的围城打援之计已经被证实失败,而牵制清军的效果则仍旧不甚明朗,尤其是在得知了清军由海路往来运送人员物资后,这种论调近日来更是甚嚣尘上。

包括孙鉁都对李信强行占据在锦州持有不同的看法,只是不便于明目张胆的反对而已。

“不知李将军下一步的打算如何?如今父亲有意让你南下夹击清军,如孙鉁所料不差京师的旨意没准也快抵达辽西,也定然是催促你南下。”

孙鉁左右分析了一番,却并没有说出自己的结论,李信一时间不清楚他究竟持何种想法,只好问道:“二公子认为李信该何去何从?”

言下之意,你是认为我该听从你父亲的命令南下,还是坚守锦州,或者另有计策。

李信问的直接,孙鉁便也不想在绕圈子,直截了当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
“就实而论,孙鉁不赞同南下夹击清军,表面上看我朝大军成南北夹击之势,但深究起来却远非如此。”说到此处,孙鉁悠悠的叹了口气,“以李将军的三卫军眼下的人马,不过万余人坚守锦州或可有余,可若作为夹击一方的大军则实力不足,如果强行决战势必损失惨重……”

孙鉁语气平缓,说出话来便如说些家常一般,可他的这一番分析落入李信二中却不由得遍体生寒。他注视着孙鉁,目光里充满了不解与疑惑。

“说实话,孙鉁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,与其一动不如一静,其实保存三卫军最好的办法是离开辽西,从长计议。毕竟,清军如果放弃了山海关后,一旦回师十万大军碾压而来,锦州城势必会成为一座孤岛,直至弹尽粮绝而破……”

“二公子的意思是?”

孙鉁犹疑了一番,最终肯定的道:“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,两害相权之下,当然要取其轻,南下主动进攻山海关之外的清军,虽然会缓解清军对山海关的压力,甚至会对清军对山海关的围堵造成一定的威胁,可为此葬送一支能占善战的大军未免得不偿失。而山海关在没有外援的情形下,坚守半年以上当不是问题,最终清军所面临的境地,无非是继续围城,或者再次袭扰京师……”

如果清军袭扰京师,那么就等于山海关的防御战略彻底失败,那么皇帝必须拉出替罪羊来背黑锅……杨嗣昌、洪承畴、刘宇亮、包括孙承宗等一干重臣栋梁恐怕都难逃连累。显而易见,这些人如果皆俱获罪,朝廷动荡绝非大明之福,相比之下牺牲一个区区总兵的李信则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。

孙鉁的话虽然软绵绵的,但却像一把利剑直插入了李信的胸口,又狠狠的拔出来,鲜血淋漓……的确,在有识之士,具备大局观之人的眼中,为了朝廷大局没有什么是不能牺牲的,但为什么每一次被牺牲的都是他李信。

李信自问当了明朝的官以来,无一日不是战战兢兢,安置难民,怕死伤了太多的百姓,打击蒙古满清,为了避免明朝灭亡的悲剧,这一桩桩一件件,哪一件不是一心为国,说起来他是封坛拜将的大将军,可放眼大明又有哪个如此高官,身无恒产,没有妻妾?到现在还两袖情分的,除了他李信还能有谁?

即便如此,和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比,也不过是一条随意可以丢弃的破布。

孙鉁厚道,才不避讳的说出了这些话来。其实,即便孙鉁不说李信也能看破此事的利害关键,但他仍旧对孙鉁的善意提醒,充满了感激。

但是,孙鉁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,那就是三卫军不是普通的明军,而李信也不完全是打算被动坚守锦州,一个更为宏大的蓝图早就已经在构想甚至是实施之中。

“二公子切毋忧虑,三卫军既不会轻易毫无意义的与清军硬碰硬,也不会坐困愁城。”

闻言孙鉁双目迸发出灼人的目光,“李将军难道还有妙计?”他对李信能够力挽狂澜起死回生的能力并不怀疑,毕竟当初在高阳就见识了他成功抵抗住清军,成功将清军主力拖在高阳城下,最终为清军的败走,朝廷的不战而胜奠定了基础。

所以,李信极具信心的说出自己另有打算时,他毫不犹豫的便相信了,而他也更倾向于李信能够相处更好的办法。

“二公子可听说了奴酋皇太极驾崩之事?”

“甚?”

孙鉁的震惊无以复加 ,皇太极居然死了!这对朝廷绝对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,清廷内部必然会因为争夺皇位而陷入重重纷争,那么他们哪里还能集中精力对外用兵,最终的撤兵相比也是理所当然。但他转念一想眼下的局势又觉得难于理解,按照常理清军的最佳选择必然是稳步车兵,可他们仍旧在全力攻击山海关,甚至还摆出了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