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3章不速之客(1 / 2)

1984之狂潮 再次等候 1688 字 7天前

张亚光这次是劫后余生,今天特意前来表示感谢。交谈了几句,发现这位耿直哥依然心有余悸,荆建心中好笑,知道了吧?这就是耿直的代价哈!

于是在安慰了几句后,荆建主要是和闫琨在闲聊:“小荆,问你件事,现在部里死咬住四百万美元,最好能达到五百万美元。可那些外商像是对过口供那样,到了三百万以上就不愿意涨,你这里有什么办法吗?”

荆建就有些奇怪:“那时候五十万马克你们就乐得屁颠,现在已经三百万美元,还有啥不满意呢?”他心里还藏着一句,自己当时开底线二百万美元的时候,那个吕良的态度就像是挖了他祖坟一样,现在居然已经有三百万了。

闫琨苦笑了几声,有些事他也很无奈。无非是政出多门,一个领导一个主意,导致底下办事的无所适从。

于是荆建就笑了:“闫工,这事我真不了解,也没啥好法子。”这些象牙塔里的研究人员有时候确实幼稚,就算自己真有办法,也不会主动去找麻烦啊?

……

对闫琨、张亚光他们是顺手帮忙,而汽车厂的事就是主动关心了。

短短几天时间,与苏联的初次谈判就已经结束,双方已经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。苏联方面占30,而另外70归荆建所有。由于所有的技术、设备和零配件都将另外出资购买,这部分的股份等于是白送给苏联方面的,因此根本就没什么不满意。

随后就是香港公司出面,准备与内地的合资谈判。于是在今晚,荆建就与简森、伊里采夫和一位来自津重的退休总工赵新一同吃顿“工作餐”。

那70的股权构成其实相当复杂,虽然全都由荆建背后直接或者间接控制,但在表面上却相当零散。比如说,简森的德尔塔动力就占了10。而在未来,德尔塔动力不仅将负责某些关键配件的国产化,还将分流过去一部分的技术人员。就像这位赵新赵总工,建国后的留苏大学生,技术和俄语全都一流,虽然跨了行业,但抓起管理工作肯定是没问题的。

至于伊里采夫的情况就有些奥妙。他并不希望自己一辈子做保镖,荆建也同样希望有个熟悉苏联情况的联络人,于是这一次就把他安排进了谈判组。未来很有可能再派遣到欧洲,去辅助小威廉的工作,甚至独当一面。而伊里采夫对这样的新工作相当满意。

……

虽戏称为工作餐,找的那家却是京城著名的法式西餐馆。见面后,首先谈起的是德尔塔与津重的合并,简森笑着感叹:“布兰布尔,我没想到中国的一家工厂居然有那么多的职工,处理那些事。都已经影响到工厂的管理工作。”